spacer.gif

第11屆世界自殺防治日-污名化:自殺防治的重大阻礙

 
  
9月10日為「世界自殺防治日」,由「國際自殺防治協會」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策劃,並訂定第11屆的主題為「污名化:自殺防治的重大阻礙」。
7979302d766d1aec8f3697ef54906887.png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最新的疾病負擔估計(Burden of Disease Estimation)資料顯示,自殺仍是高收入國家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也成為中、低收入國家新興議題。縱觀世界各國,自殺躋身主要死因之列,尤其以年輕族群更為明顯。每年全世界有將近一百萬人死於自殺,相當於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身亡。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甚至超過謀殺及戰亡的加總人數。這驚人的統計數據還不包含比自殺身亡人數更多的自殺未遂人數。

  大部分的自殺身亡個案患有精神的疾病。預估未來二十年,由精神疾病所引起的疾病負擔將佔全部疾病負擔的四分之一,成為健康欠佳(ill-health)分類指標中的首要項目(比癌症和心臟疾病更重要)。然而,絕大多數患有精神疾病的自殺身亡者,在了結生命之前並未接觸心理衛生或社會資源。這反映出資源的不足,無法適當地提供服務給這些身處危機急需幫助的人。

  不易獲得適切照護是照護資源匱乏且不易取得的現象,是精神疾病與自殺意念和行為遭到污名化的眾多影響因素之一。在各種因素彼此交互作用下,此種污名化已悄悄深植於多數的社會中。其中一個原因,簡單的說,就是知識的不足—「無知」。要處理無知所導致的污名化,可以針對特定的次團體/族群(依照年齡、教育程度、宗教……等等),在社區內舉辦教育訓練,目的在於增進大眾對精神疾病患者或有自殺意念行為者的特性與治療的關注,以及宣導可用之治療資源,以協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

  光是具備正確的知識還不足以對抗污名化。「偏見」是人們普遍存在對於精神病患或自殺意念者負面的態度,並非僅靠教育訓練就容易改變。不可諱言地,甚至連專業的心理衛生人員在面對精神病患或是自殺風險個案時,也可能是抱持著偏見的,導致無法對這些身處於危機中的人們提供適當之照護及支持。要扭轉社會大眾的偏見需要長期的努力,去改變潛在的社會價值觀,同時也要調整健康照護專業人員的治療規範。

  污名化也是一種潛在的「歧視」,表現在不當且非法地限制個人自由。諸如此類的限制,可能發生在個人、社區,甚至是機構層面。舉一個最極端的例子,許多國家仍視自殺是犯罪的行為。歧視會妨礙這些精神病患或自殺意念/行為行為者去尋求協助。他們擔心會受到他人的批判或懲罰,甚至即使接受過治療,他們仍無法回復到平常的社交生活。顯然地,自殺行為的罪責化,對於這些身處危機、急需獲得照護與支持的個案在尋求協助上,可形成極大的阻力。

  再者,就政府或行政單位的層級而言,污名化也影響到資源的分配。對精神疾病與自殺行為抱持污名化態度的國家,不論其屬於高、中或低收入國家,編列給精神疾病與自殺防治的預算,比其他議題可能對整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所應該給的預算相對少了許多。此外,也是因為污名化的緣故,各種贊助單位往往缺乏興趣,使得推動自殺防治的公衛團體在募款活動也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為了突破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污名化,我們發現教育訓練的效果有限,因此針對特定目標族群或運用新興社群媒體等等創新方法需要開發與檢測。為了讓飽受精神疾病與自殺意念所苦的朋友們度過難關,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降低自殺事件對親友造成的巨大心理負擔,儘管破除污名化有著一定的難度與複雜度,不論您是獨立的個體,還是相關防治組織或政府機關的一員,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終極目標。除非污名化的議題受到正視與挑戰,否則它將會是治療精神疾病,以及推動自殺防治工作的重大阻礙。

  藉由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的特殊機會,我們再度聚集整體的力量來面對這個根本問題。要改變社會文化對精神疾病與自殺行為的態度,需要足以影響社會規範的各方力量抱持理性態度,以及跨領域跨團體的長期共同努力。「世界自殺防治日」將是一個絕佳的時機,鼓勵人們致力於發展有創意的方式剷除污名化。唯有當污名化的議題受到重視,在地化或國家級的自殺防治計畫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

  「國際自殺防治協會」將在今年度「世界自殺防治日」主導首波核心活動,匯集全球各地舉辦的活動,目的在於喚起全球對自殺議題及自殺防治的重視,降低污名化。進一步的活動訊息,將會逐月發布於「國際自殺防治學會」網站。

faa346cce8568de3e8822f5857d6b91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