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殺防治日 十週年快報

  2012年9月10日為世界自殺防治日十週年的日子:十年的研究,十年的防治,十年的教育和宣導。十年的努力建立於「我們可以預防自殺」的實證研究上。的確,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之國際自殺防治協會(IASP)組織,最重要的倡導目的就是要增強學術界與社會大眾對於「自殺是可以預防的」的認識。因此,我們必須減少大眾對於自殺防治的汙名化和冷漠。

  今年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主題是「全球之自殺防治: 強化保護因子並注入新希望」。民眾的健康認知和教育活動常常著重在導致自殺行為發展之危險因子的角色上。為了增強自殺防治的成效,除了降低危險因子外,我們還需要強化保護因子,其目的在於要避免對於自殺的脆弱感,及加強其恢復力。
 

 

自殺議題和自殺行為模式

 
一、問題的嚴重性
  自殺行為已經成為世界性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它是一個很複雜的現象,常常是順著自殺意念的延續與進展,有計畫的,而後企圖自殺,最後自殺身亡,是疾病過程所呈現最終悲劇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數據指出每年約有100萬的人死於自殺,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每年因為自殺而死亡的人數超越了謀殺和死於戰爭的總合。
  自殺企圖和自殺意念則更為普遍。舉例來說,自殺企圖的人數可能是自殺死亡者的20倍。約有5%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有一次想要自殺的念頭,而自殺意念的終身盛行率介於10~14%。自殺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過去數年間,有些國家自殺死亡率甚至增加了60%。另外,自殺統計不一定都是正確的。許多死亡事件常被藏匿在其他死亡原因內,譬如單一駕駛的交通事故、無法證實的溺斃事件或是其他不明的死亡事件。再者,自殺常因各式原因而被低報,包括汙名化、宗教和社會態度等。自殺對於家人和社區在心理和社會層面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在美國,每年因自我傷害致死或是自殘所耗費的經濟成本約為10億美元。
 
二、年齡差異
  任何年齡都可發生自殺行為。自殺率從兒童期到少年、青年,再到成年期呈現陡直的攀升。自殺位居全球15-19歲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二名,每年至少有10萬的青少年死於自殺。中、老年人的自殺死亡率高,而最高的是75歲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可能有較高的自殺意圖,相較於年輕人使用致命性更高的自殺方法,而且不易在自殺造成的身體傷害下存活。

三、性別差異
  平均而言,男性和女性的自殺死亡比例約為3:1,不論在各年齡層和不同國家幾乎都有其一致性。但相反的,女性自殺企圖率往往是男性的2-3倍,雖然近年來在性別差距上有縮小。而男女性自殺死亡率的差距部分原因是男性使用致命性較高的方法,想死的意圖比較強烈。

四、國家差異
  自殺企圖或自殺死亡的盛行率各國有其顯著的不同。然而,由於資料收集上的限制,所以談及國家差異時需要謹慎考量。記錄上死亡率最高的是東歐國家,如立陶宛和俄羅斯聯邦,最低為中、南美洲,如秘魯、墨西哥、巴西和哥倫比亞。美國、西歐和亞洲國家則排在中間。難過的是,許多非洲國家和一些東南亞國家還沒有自殺統計數據。

 

自殺會影響每一個人,但某些群組有較高的風險

 
誰有自殺風險?
一、曾有自殺企圖或自傷的人
  曾有企圖自殺或是自傷的人,是預測未來自殺死亡最強而有力的指標,其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30-40倍。精神科出院後的頭幾天及數週內是病人自殺的高風險期。這項發現顯示需要極為注意精神科病人之連續性照顧。

二、有精神疾病和/或物質關聯疾患的人  
  有記錄顯示在嚴肅地考慮要自殺的人當中,大約有一半被診斷出具有精神疾病,且9成以上自殺死亡者至少具有一項精神科診斷。在所有診斷中,憂鬱症與自殺行為最常有相關,其次是物質關聯疾患、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礙。酒精和藥物的濫用與依賴已被證實是影響自殺的想法和行為的危險因子。物質的使用,縱使沒有到達濫用或依賴的程度,對於有自殺想法採取非計畫性企圖自殺,是很重要的危險因子。而共病病人,如患有兩種以上的精神疾病或是精神疾病伴有物質濫用,其自殺風險則顯著的高出許多。

三、經歷沉重生活事件的人
  沉重生活事件常是這些幾無能力因應壓力者自殺的促使因素。衝動型的企圖自殺可能隨著沉重生活事件而來,包括家人和人際之間的衝突、關係破裂、人際互動的困難、法律上的問題,經濟上或工作上的困難。經濟風暴時期和失業,連帶有較高的社會脆弱性,常增加自殺死亡數。喪親之痛一向被認為是人生最大壓力事件之一,它會增加脆弱者之自殺風險和自殺行為,尤其當親人是因為自殺而過世。罹患嚴重身體疾病者,其自殺風險也比較高,如癌症或是愛滋病。事實上,研究指出自殺風險與健康狀態有著很大的關連,從氣喘到創傷性腦損傷。對於某些職業,長期處在壓力下也會提高其自殺風險,譬如醫師、軍中人事、警務人員和受刑人等。更甚是遠端壓力源,如童年的創傷也可能增加其成年後的自殺風險。

 

加強保護因子和注入新希望

 
一、保護因子
  儘管人們經歷許多上述危險因子,但事實上發生自殺死亡事件算是相對少數,顯示出有各式保護因子緩和了暴露於危險因子所產生的影響。心理因素,如復原力(指因應和適應負面生活事件的能力)、個人自我價值感和自信、有效的因應和解決問題的技巧、適當的求助行為,常常被認為是對抗自殺行為發展的保護因子。
  社會文化因素,如宗教和社會結合、社會連結、並與朋友、同事和鄰居保持良好關係、獲得相關人的支持,而隨時可取得與幫助降低自殺風險和減少再自殺企圖有關之健康照護等。此外,健康的生活形態,維持均衡飲食、睡眠品質、規律的運動、遠離吸菸和毒品,也與降低自殺風險有關。

二、預防自殺是可能的
  自殺是多重因素所衍生的現象,包括生理,社會,心理,環境等之危險及保護因子相互作用下發生,但不管是多麼複雜,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自殺的初級預防需要廣泛地的改進社會、經濟和生物狀態,以預防有人想要自殺。初級預防係以一般民眾為基礎的措施,而非針對個別風險個案。初級預防的措施包括限制致命性工具的取得、促進身體健康和正向的心理衛生、強化社會和媒體對自殺報導的責任、設法減少對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污名化並透過公眾意識和教育活動鼓勵求助行為。
  次級預防是要針對高風險族群大幅度降的其自殺風險。此預防在於早期辨識自殺個案,準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心理健康問題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情緒障礙和物質使用相關疾病。半數以上自殺死亡者曾在自殺前一個月內看過基層醫師,因此,強化基層醫師對於精神疾病和症狀的認知、自殺風險的評估,和治療處與和轉介技巧是自殺防治的重要關鍵。同樣的,提供守門人訓練(意指定期接觸遭受痛苦、危難的個人或家庭之人,像是牧師、第一線救護員、藥師、老師和警察)可以改善其對於自殺和自傷風險的辨識,促進轉介脆弱者得到合適的評估和治療。最後,三級預防是指在預防自殺企圖者再發生自殺行為,包含了事後危機的處置工作,如關懷、支持和治療受到自殺事件影響的人。
 

自殺防治的重點和聚焦於保護因子

 
  • 我們需要持續研究自殺和非致命性自殺行為,提出其危險因子和保護因子。
  • 我們需要結合危險因子和保護因子的實證,發展和實施宣導活動,提升大眾對於自殺行為的認識。
  • 我們需要將目標不僅放在減少危險因子,更要強化保護因子,特別是針對兒童和青少年。
  • 我們要訓練健康照護專業人員更瞭解有實證為基礎,與自殺行為相關的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
  • 我們需要結合初級、二級和三級預防。
  • 我們需要增加運用與固守已證明對各式情況均為有效的治療,並優先研發對於降低自傷及自殺風險有效的治療。
  • 我們需要增加心理衛生資源的可近性和減少取得照護的障礙。
  • 我們需要將自殺防治的實證研究結果傳播給國際性、全國性及地方性層級的決策者。
  • 我們需要降低一般大眾和健康照護專業者對於自殺的污名化,並強化心理健康的知識。
  • 我們需要接觸到不求助的人,以免他們在需要協助時無法接受到治療。
  • 我們需要確保持續有自殺研究與自殺防治資金。
  • 我們需要去影響各國政府發展自殺防治策略,並支持落實這些有效的防治策略,以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