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4日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Q&A問答集
 
🔸第1場:記者會專題報告/吳佳儀教授
⋯⋯⋯⋯⋯⋯⋯⋯⋯⋯⋯⋯⋯⋯
1. 何謂其他方式自殺?
👩⚕️ 例如臥軌、撞車等等,無法被列入統計項目的自殺方式。
 
2.日本女性今年上半年自殺死亡率大增,但是台灣並沒有如此現象,請問你的看法?
👩⚕️ 除了文化上的差異,在傳統上女性比較容易被裁員,回歸家庭的角色也是一個壓力源,再加上經濟變動因素,皆可能導致女性自殺率較高, 然而自殺仍是一個多重因素的影響,跟臺灣有稍微不同的自殺死亡率變化,可以再持續觀察。
 
 
🔸第3場:COVID-19下的心理健康/周煌智院長
⋯⋯⋯⋯⋯⋯⋯⋯⋯⋯⋯⋯⋯⋯
1. 面對這些災難,如何盡可能在最短期間內改善急性壓力障礙,以免病情慢性化,變成創傷後壓力障礙? 政府該做什麼? 民眾可以做什麼?
👨⚕️ 如同我演講所述,政府扮演的角色:在短期內如何減少急性壓力障礙:運用Psychological first aids,有效地做好資源聯結與照會轉介,對於受難倖存者該做的是: 1.盤點原有的資源 2.了解損失的訊息,包括親人、物件受損部分為何、政府的補助方案有什麼,以及讓倖存者安心,這是關於有形物質部分;無形的心理韌力,包括倖存者若出現急性的壓力症狀或恐慌等症狀時,若有快速的篩檢量表,針對群體進行快篩,了解其心理狀況,盡早介入使倖存者心理緩和平靜,避免沒有治療或處置而讓個案的症狀呈現慢性化。
對於民眾心理的壓力及精神疾病要有一定的了解,周遭的同仁也能發揮自殺防治守門員的角色:一問二應三轉介,當身旁的人有類似問題,例如:常常做噩夢、睡不著、易怒、憂鬱、恐慌、無來由的哭泣,能轉介他們至相關專業機構,包括心理諮商或精神科診所醫院做進一步評估及治療。
 
2. 政府可如何協助台灣人民面對兩岸戰爭的心理壓力和提高災難發生後的心理韌性?
👨⚕️ 目前尚未發生戰爭,若要給予大家建議,我想避免戰爭是政府要做的最高原則,也就是說兩岸關係的緊張,不必然會發生戰爭,但是需要兩案政府、與人民雙方的智慧共同去處理問題,萬一不幸發生戰爭,比照原則,如同第一題所說以及上課所講的---增強自己的韌力,我們無法阻止災難發生,但可以讓我們面對災難時,可以有效的面對,降低後遺症。
 
3. 請問災難性心理健康篩檢,除BSRS 外,可否建議其他適合量表?
👨⚕️ 災難心理健康篩檢量表,除了BSRS,我的博士論文例如DRPST和PTS這些量表都是可以提供給民眾當作選擇,我們知道面對災難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是PTSD及憂鬱症, DRPST主要可以快速篩檢PTSD及重型憂鬱症,在這量表裡另外有加入睡眠障礙篩檢,幾乎都是災難心理健康篩檢常見的精神疾病。
 
4. 請問強烈自殺企圖送急診,經評估,非嚴重病人(除適應障礙,人格問題,無其他思覺失調、躁鬱症、憂鬱症診斷)醫師可收住院強制鑑定嗎? 若鑑定時間已滿,仍屬非嚴重病人,不合強制住院條件,但病人仍死意甚堅,醫師要如何處置?
👨⚕️ 一般來說自殺企圖強烈,若是強制鑑定不符合強制住院,可能個案並不是嚴重病人。因為嚴重病人定義嚴格:需為明顯脫離現實之怪異思考及奇特行為,致無法處理日常生活事物,經專科醫師診斷者。前面條件太過嚴格,即便後面有強烈自殺,還是不符強制住院的條件。若評估個案會短時間內自殺,醫師該如何處置? 1.強烈建議個案住院 2.在二日內可以啓動強制鑑定,利用強制鑑定住院的五日內的審查期,給予密集心理諮商與治療,使個案心情平靜,若仍然拒絕住院,個案的情緒相較之前已較為平靜,有些人可以緩解回家,後續做密集訪視,並告訴親人傾聽關懷24小時陪伴,我們的醫療工作者也持續追蹤關懷,以上是我的回覆。
 
 
🔸第5場:校園自殺防治新進展/吳佳儀教授
⋯⋯⋯⋯⋯⋯⋯⋯⋯⋯⋯⋯⋯⋯
1. 校園自殺防治手冊共有基礎概念篇、家長篇、教師篇、學生篇。我們知道這些自殺族群至少75%以上是有情緒障礙特別是憂鬱症,這是需要接受精神醫療團隊治療,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通力合作,而且需要一定的治療療程。請問手冊中如何編寫,才能降低家長、教師、學生就醫的疑慮,提升他們的就醫意願呢?
👩⚕️ 校園一定要有系統化的共識,納入相關人員,例如校護、諮商輔導系統、導師或行政人員等, 他們都是體系內合作的重要分子。目前教育部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將防治核心概念納入, 分為家長篇、教師篇、學生篇三個部分, 外加基本核心概念篇提醒校園建立校園自殺防治基礎制度和架構的重要性, 手冊更針對三個主要對象提供知能、技巧、與可行做法(如課程融入心理健康核心主題)等, 期待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教育現況有所改變。近期有很多校長都投入在自殺防治的業務,校園若有一個全面性的視野,有一個選擇性的作為,更重要的是對已經有自殺高風險的學生有效地連結到醫療體系。
 
2. 請問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有線上連結可以參考嗎?
👩⚕️ 未來教育部審查通過之後就會公開手冊內容,並以公文的方式傳遞給各個學校, 若學校有意願辦理工作坊, 可向教育部申請。
 
3. 醫院是否可以請精神科開設一個管道,讓學校心理師或專輔老師能預約打電話進去和個案主治精神科醫師討論的時間,不然其實學校和醫療很難合作討論個案。
👩⚕️ 醫療跟校園的合作有一定難度,但仍可以用一些口袋名單來做連結。另外有些縣市已經開始從上端連結教育處和衛生局處, 促成校園內外資源的連結與合作,由上對下來輔助學校。至於醫院是否可請精神科協助校園, 若能透過縣市衛生局協助連結及提供口袋名單給學校、或由校方主動連結醫療院所, 應該能解決現況醫師難預約的困境。
 
4. 請問校外發現疑似案例如何轉介,有相關連結或資訊嗎?
👩⚕️ 校外案例可循衛福部自殺通報系統線上通報, 或者可帶當事人一同就醫 (建議於精神科診所或醫院就診), 但過程中與當事人溝通、同理其感受及給予心理支持及就醫的鼓勵, 相當重要。
 
5. 請問學校ㄧ旦發生自殺事件,學校如何安撫師生? 公開信件如何書寫?
👩⚕️ 在師大編纂的手冊有提及,未來循教育部公開的手冊中會有相關資訊。
原則上自殺事件的發生須由校方統一發信, 但公開信勿透露自殺細節, 僅就事件發生後欲提醒師生心理健康自我照顧或健康促進的觀點, 提升求助意識或心理覺察能力以利求助醫療、早期發現問題。
 
6. 除了學生個人的生理心理議題,實務上學校的學習壓力、同儕互動與霸凌議題也常見,如何提高或建立友善校園?
👩⚕️ 友善校園的建立仰賴每個校園都有心理健康促進的意識, 校長的領導、制度的建立與架構及規範之形成, 皆有助於組織關注自殺及心理健康議題的相關作為, 並可落實自殺防治法所提之校園自殺防治教育, 增進校園從人員、體制、流程、及校內外資源共同合作下的防治成效。自殺防治人人有責, 仰賴校園內師生及校園外專業醫療社福資源及家長的配合等關鍵, 防範學生自殺事件之發生。
 
 
🔸第6場:自殺遺族的療癒/方俊凱主任
⋯⋯⋯⋯⋯⋯⋯⋯⋯⋯⋯⋯⋯⋯
1. 2022年3月美國精神醫學會把「喪親之痛」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正式命名為「延續性哀傷(Prolonged Grief Disorder)」,也就是持續性的、過度延長的哀傷狀態。就我所知,馬偕使用的實務,參考Armstrong(2011)的工作架構。綜合處理了上述理論的概念與重點(1)了了分明(2)描述活著的故事(3)永恆的連結(4)創傷處理(5)創造意義(6)社會連結。是否能簡要描述治療過程?整個療程要多久? 是否和不同喪親之痛有關:例如失去兒女和失去父母親是否就會不同?
👨⚕️ 本國健保尚未有Prolonged Grief Disorder的診斷碼,臨床上雖可診斷,但實務健保上可能還需要等標準碼出現。
👨⚕️ 在治療上發現,不同對象的喪親之痛沒有太大影響,反而是發生時間點的不同會有差別。如果是急性發生的個案,通常會建議兩年的治療時間,因為第一年個案剛經歷喪親,需要先經歷很多不同的日子,在第二年做回顧;若是事件發生久遠的個案,則會建議一年的治療時間。
 
 
🔸第7場:數位科技在自殺防治的運用/黃敏偉醫師
⋯⋯⋯⋯⋯⋯⋯⋯⋯⋯⋯⋯⋯⋯
1. E化治療(e-therapies)分成幾個世代逐漸發展,關於e化治療有幾個問題(1)首先這種模式可能強化了可得性和語言所造成的不平等(2)其次是關於使用者輸入資料的隱私和保密性問題(3)第三個問題是e化治療隨著實證有效性的研究出現,可能很快就變得過時;科技的快速進展也使得舊的e化治療使用平台何時下架成為問題(4)最後對研究者或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員而言e化治療充滿吸引力,這些專家都善於使用電腦、網路和軟體,透過電腦與世界互動,利用吸引人的套裝電腦程式進行治療,很容易忘卻大多數人並不必然有這樣的技巧和管道。你認為在台灣可以怎樣來改善進步?
👨⚕️ 目前e化治療或許可以考慮用虛實整合的模式,也就是hybrid模式來進行,建議初期還是實體方式,之後線上可提供輔助,然後再根據個案不同類型,提供不同虛實整合的強度,未來可建立個人化的治療處方,以個案為中心,就可減少單純E化治療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