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辰君、黃瑀潔/嘉義報導】

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這個世代的青少年承受更多挑戰,部分人面對走不出的難關,選擇了結生命。對此,教育部針對校園專業輔導人力不足提出補助措施,專家也建議加強求助意識、自殺防治與珍愛生命守門人的宣導,多方努力,才能帶領在懸崖邊緣的青少年走出黑暗

片長:9分25秒

過不去的關卡 青少年自殺增加

2020年底,台灣校園輕生事件頻傳。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11月中,共有76名各級學校學生輕生死亡。而自殺防治中心年報也顯示,108年15至24歲自殺死亡人口為257人,與前一年相比增加了47人。究竟這個世代的青少年們,碰上了什麼只能以死亡得到解脫的難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學生 芝芝:「會想自殺是因為,真的每天都太痛苦了,每天的情緒都在那裡面。我小時候單親,我爸對我很嚴格,在學校又被霸凌,然後到了高三的時候就被性侵,就像稻草一樣慢慢堆疊起來。會有一種世界不公平的感覺,會覺得我沒有傷害別人,為什麼我要承受這些。」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學生 陳昱妏:「(自我傷害的想法從)高中二年級一直到最近,我自己個人的話通常是(因為)人際關係。(自傷行為)那有點像是變成一種習慣,某一個時候如果開始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壓力,就像有人解決壓力的方法是運動、有些人是睡覺,那對於就是有自傷習慣的人來說,這可能就只是一種解決壓力的方式。」

Z世代競爭 壓力中求生

青少年輕生的原因無法以一言概括,生於1995至2005年的Z世代族群,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承受著更多的壓力與挑戰。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醫師 侯育銘:「(青少年自傷原因)包含我們的社會其實越來越個別化,(青少年)等於要獨立去面對各種環境壓力。那這個就要牽涉到我們的家庭教育、我們的文化裡頭對於情緒管理的著墨多不多,台灣目前這樣的一個社會裡面,在強調情緒的這一塊相對是比較少的。」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 吳佳儀:「所謂的精神疾病佔了大概九成以上的(青少年輕生)影響因子,但是大部分青少年大概不會一下就想到說我要去看醫生,沒有早期的去接受到這種專業的、全面的評估跟協助,這個我認為是最大的殺手。這其實跟我們的社會文化跟家庭教養,或者跟學校、師長的態度,還有周遭同儕的態度都有關係,所以這整體來講我想是一個受到個人污名化、社會污名化,以及我們整個文化上對於求助這件事情的看法有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學生 芝芝:「我每次去(諮商輔導)之前我都會覺得我整個人是一個被打散的拼圖,亂糟糟的,然後我去完回來後就會覺得諮商師幫我把我整個人拼回原樣,讓我看看我現在的想法是什麼、我現在狀態是怎麼樣。」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學生 陳昱妏:「我在那邊(諮商輔導)我的感受是不太好的,其實有很多時候我的敘述有一些隱瞞,那當然會避重就輕談一些東西,可能是希望現在、短期內希望有人幫你解決的事情,而不是長期以來的創傷經驗。(諮商師)先否定的態度問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而不是,至少我的感受來說,而不是中性的問說,不是中性的想要知道我為什麼這樣做。」

校園心輔人力不足 教育部補助

根據《學生輔導法》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學生每滿1,200人應設置一名專業輔導人員(註一)。然而,107年僅有46%的學校通過輔導工作評鑑,未通過的主因為專業輔導人力不足。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 胡延薇:「少子化的問題,如果學生人數驟減的話,其實它的學費收入也少,那它的人事支出就沒有辦法支出那麼多。不過後來因為教育部開始有這些補助的措施,所以到目前為止,據我所知,幾乎多數的學校大概都非常充分的利用教育部這樣的補助管道。那如果說有少數(學校)沒有辦法聘足的話,那原因是什麼,它可能是面臨即將要倒閉的,因為教育部是補助,那補助學校相對要拿出自籌款,有些學校的確是連自籌款,它可能都有一點點問題,專業輔導人員有些也不敢去應徵,因為他怕做幾年(學校)就倒了。」

自殺防治 守門人的說明書

除了輔導資源的補助,校園與社區也能以各種宣導提升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知,身旁的我們也能做到平時的關心與陪伴,避免青少年輕生的悲歌發生。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 胡延薇:「其實多數的學生,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大概都是屬於只是需要發展性輔導,例如說諮輔中心它有沒有多時常辦理一些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的一些活動,那這些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的推廣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第一個是,知道學校的專業資源在哪裡,或者是社區的專業資源在哪裡,或是今天在有一些課程,譬如通識教育的課程,那這課程上面也能夠多設一些譬如健康心理學、正向心理學、人際溝通、愛情心理學、生涯規劃、壓力管理、生命教育,這些課程。在美國(研究)他們是發現說,實際上大概有70%到80%左右的大學生,在這個發展性的輔導,如果你(學校)做得好的話,其實多數他(學生)都可以靠著自己,或者是同儕協助的力量,幾乎大概都可以順利地度過他所面臨到的生活的困擾。」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 吳佳儀:「學生族群對於自殺的關注應該是落實在守門人的態度,我們可以宣傳人人都是珍愛身命守門人(註二),那如果你真的看到周遭的同儕有需要幫忙,我可以做什麼,這是需要宣傳的。守門人必須先理解自己的狀態,自我照顧是必要的,人的能力很有限,那我們是盡力在釋放善意、我們希望幫助他,但你也要用對的方式幫助他。那對的方式就是一問二應三轉介,你要做的應該是傾聽、建立信任關係,接著下一步就是引導他往學校的單一窗口,也就是心輔中心。那如果同學已經去心輔的,他告訴你說,去那麼多次都沒有用、我約都約不到,那這樣的狀況其實就要讓他知道,那我們去學校附近的診所。連結到醫療,進入醫療後持續的去追蹤他(的狀況),也不用說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其實連結醫療之後,要有一個意識就是,醫療是專業,要把他交給專業。」

一同伸手 接住下墜的青少年

專家表示,有時企圖自殺的人並非真的想結束生命,而是藉此向世界表達「我需要幫助」、「我很痛苦」的訊息,透過分析原因、調整規範、實際協助與關心陪伴,希望能讓這些黑暗中微弱的求救訊號被看見,引領他們走向光明。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學生 芝芝:「也許很多病友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沒有人能體諒他們,就算他們往生了也無傷大雅,但是其實千萬不要這樣想,一定會有一群你不知道的人,他們其實默默地關注著你、默默地希望你好。」

〈註一〉專業輔導人員:指具有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社會工作師證書,由主管機關或學校依法進用,從事學生輔導工作者。

〈註二〉珍愛生命守門人:擔任自殺企圖者身旁「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協助」的角色,看到求救訊息時,給予對方資源協助,陪伴他度過想要尋求死亡的低潮期。

新聞來源:中正E報